欢迎来到江南全站官网!
江南平台网页版高品质挖掘机租赁服务商
产品中心

红安这几样宝贝溢得到处都是……

作者:土方承包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22 17:02:47
  • 全力加快乡村振兴,促进乡村更美好。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整治未耕种耕地,确保粮...
产品详情

  全力加快乡村振兴,促进乡村更美好。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,整治未耕种耕地,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丰产。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,新建改造3.5万亩。发挥农发集团和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领带动作用,倡导为加工而种,为加工而养,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、产业化水平。扩大“1+5”特色农业种植规模,力争种植培养面积130万亩以上,其中红安苕30万亩以上、红安野菊10万亩以上。做强红安苕区域公共品牌,创建企业知名品牌、农产品“两品一标”等20个以上。

  红安县农业系统以“红安苕”为核心,打造“1+5”特色农业体系,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全产业链升级。县林业局聚焦茶产业,通过“以茶富农”模式盘活山地资源,带动农户增收。县水利和湖泊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用实干诠释着“民生为上、治水为要”的执政理念,全力保障饮水安全。县农发集团主导的野菊花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,采取“政府+企业+农户”模式,种植培养面积突破5.3万亩,与华润三九等药企签订订单,年产值过亿元,并延伸至农旅融合,形成集种植、加工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,成为乡村振兴“金色名片”。四大板块协同发力,展现了红安农业现代化与产业振兴的多元路径。

  红安县委副书记、县长胡广对全县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目标:“2025年,红安县锚定经济总量300亿元目标,聚焦‘项目建设年’‘消费提振年’‘文旅突破年’,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能级、发展速度、发展质效、发展后劲整体提升。”那么,红安县农、林、水、农发集团等单位又是如何为实现新目标而作出努力?

  4月10日,踏上这片红色土地进行深入探访,去吃“红安苕”,品老君眉茶,饮安全水,赏黄金花。

  清明过后,红安县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40余亩育苗大棚里一派繁忙景象。十几位村民正在用尽心思挑选红薯苗,这批优质种苗即将发往海南、广东、福建等地。

  作为全国闻名“将军县”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——红安苕(即红薯),红安正以一颗小红薯为笔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“大文章”。2024年红安苕种植培养面积28.2万亩,总产量63.9万吨,综合产值47.5亿元,其中一产产值15.6亿元、二产产值27.3亿元、三产产值4.6亿元,带动7.85万农户共享产业红利,为红安县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
  “通过‘红安红薯科技小院’,我们实现了年产生物种苗1亿株,良种覆盖率达100%。”4月10日,红安县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建华介绍。

  依托湖北薯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8个创新平台,红安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支撑体系:推广“双季甘薯高效栽培”等10项新技术,创新“油—苕”“药—苕”等复合种植模式,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5%,科技贡献率达65%。去年夏苕虽受气候影响亩产略降,但通过分级销售、错峰仓储等举措,农户亩均收益仍保持在1720元—3720元之间。

  “跟着苕韵种红薯,技术有人教、销路不用愁!”七里坪镇农户张建国算起“增收账”:去年种植20亩春苕,企业保底收购加上分级溢价,净赚7万余元。作为市级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红安县苕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新“四统一分”模式,通过订单种植、托管代储等方式,带动203户农户年均增收超万元。2023年,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成智能分拣中心与万吨保鲜库,配套冷链物流网络,使红苕实现“错峰上市、全年供应”,年加工能力突破2万吨,带动周边种植培养面积超万亩。

  在红安国际农商城,扫码溯源的红苕月饼月销千份;在“宋大线”万亩示范带,游客体验着挖红薯、做薯干的农趣;瑞沣红苕田园综合体内,研学团队正探寻红薯全粉的72变……通过“接二连三”融合发展,红安打造出八大类百余种深加工产品,建成3个万亩示范带、13个千亩基地,年接待农旅游客超10万人次。县红苕供应链公司整合200个村级网点,依托832扶贫平台、直播电商等新渠道,推动红薯刀削面、红薯脆片等产品行销全国,年签约订单金额达12.46亿元。

  “苕韵农业”红薯月饼三年销量翻番,“红安苕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——这组数据印证着品牌建设的丰硕成果。通过严格质量管控体系,红安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体系:制定统一品质衡量准则,建立食品安全检测溯源中心,实行不合格产品召回制。在粤港澳大湾区产销对接会、北京农业嘉年华等舞台上,红苕产品屡获好评,推动鲜食红苕打入广州江南市场,加工品远销福建、山东等地。

  “我们将持续深化‘一县一品’战略,力争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。”红安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这个的人说。在这片红色土地上,红苕曾以“男将打仗、女将送饭”的革命民谣滋养红军,演绎“红苕地里埋银元”的军民鱼水情。如今,这颗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希望的红薯,正沿着科技化、品牌化、融合化的发展道路,通过“土特产”升级为“大产业”的生动实践,标准化种植与品牌化运营,红安苕正从传统作物蝶变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,用甘甜续写老区人民从“吃饱”到“吃好”再到“致富”的新时代篇章。

  在鄂东红安县这片红色沃土上,一片绿叶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。作为全省五大优势产茶区之一,红安县以老君眉茶场为龙头,通过“茶产业筑基、茶文化铸魂、茶科技赋能”的三茶统筹发展模式,走出了一条质量立茶、品牌强茶、科技兴茶的高水平发展之路。2024年,老君眉茶场交出了年产优质茶叶20万斤、综合产值1.2亿元的亮眼答卷,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。

  在海拔680米的老君山生态茶园,茶农们正用新引进的智能化采摘设备收获春茶。“今年虽然遭遇极端天气,但我们的鲜叶一级合格率反而提升了7.2%。”茶场技术负责的人介绍,这得益于贯穿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。从制定省级区域标准到创新《光萎凋红茶加工作业规程》,老君眉构建起覆盖种植、加工、品控的27项技术标准体系,推动传统制茶工艺向标准化、智能化跃升。

  通过争取800余万元政策资金实施车间智能化改造,老君眉建成了全省首条连续化茶叶精制生产线万级的加工车间里,智能色选机正以每秒200次的频率精准剔除杂质,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着杀青温度、揉捻力度等32项参数。这种“数字工匠”精神,让企业接连斩获全国有机茶发展杰出贡献企业、湖北省最受欢迎森林食品等殊荣。

  “君山云雾绕,眉展天地新......”在武汉楚河汉街举办的第八届老君眉茶文化节上,原创茶歌舞《老君眉韵》引得市民驻足。这场“进省城”的文化盛宴,不仅现场达成230万元订单,更通过“云端”吸引超300万网友围观。从连续九期茶文化专辑的深度挖掘,到“红安老君眉杯”全国征文大赛的文化共创,老君眉将茶文化转化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。

  新媒体矩阵的构建让传统茶文化焕发新生。通过与头部主播合作开展“云上老君眉”直播带货,创新推出抖音短视频大赛,企业成功打造出“国风”“君尚”等爆款IP。在太原茶博会上,融入楚文化元素的“凤舞楚天”礼盒单日售罄,印证了“文化赋值”的商业魔力。目前,老君眉品牌价值已攀升至3.39亿元,产品进驻30多个高端销售渠道。

  建设企校联合创新中心,老君眉在茶树育种、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突破,累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,转化科技成果2项,成为全省首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县级茶企。

  建成了黄冈市首个茶业数字孪生平台,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追溯。通过“茶产业联合体”模式,老君眉带动8个村、6000余农户共享发展红利。2024年,茶旅板块营收突破2000万元,真正的完成“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”。

  从深闺山野到名动四方,老君眉茶的蝶变之路,正是红安县践行“三茶统筹”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在科技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,这片承载着革命老区振兴梦想的绿叶,正泡出属于新时代的芬芳。正如红安县林业局局长黄丛发所言: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红安生态资源优势,发展林下经济,创新绿色科技,做优老君眉产业,力争‘十五五’期间,全县生态茶园基地达到10万亩,产值达到10亿元,带动10万茶农增收。”在这条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,红安茶人正以匠心守初心,用绿叶写华章。

  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,红安县始终将“让群众喝上放心水”作为重大民生工程,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、区域供水规模化、小型集中供水改造规范化等工程建设,书写了从“饮水难”到“水润心田”的民生答卷。

  新时代赋予新使命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红安正在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:设计日供水能力9万吨、投资2.79亿元的尾斗水厂工程即将完工,将与县南水厂并网联供。该工程投入运行后,日供水能力达13万吨,为实现县南部片区供水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。

  “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查看用了多少水,花了多少钱,也不用到营业厅去交水费,手机上都能操作!”城关镇七峰村村民占明安发出的感慨,道出了红安城郊片区7.2万居民的心声。针对城郊片区群众长时间喝井水的顽疾,红安县水利和湖泊局开展城郊饮水安全提升行动,投入3200万元推进大水厂管网延伸工程建设,实现了城郊自来水村村通和智能化管理,逐步提升县城郊片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。

  杏花乡两道桥村村民徐贵莲家的变化,映射着红安农村供水的深刻变革。这个距离永佳河水厂42公里的偏远村落,曾因管网过长、地形复杂,长期饱受“用水如油”之苦。2024年持续高温天气时间长、用水量大,县水利部门接到的群众投诉中,集中反映该片区水压不稳问题。

  面对这个困扰群众多年的“硬骨头”,该局打出组合拳:立体化调研,组建3支工作队走访18个行政村,召开22场塆组会,收集63条群众建议;科学化设计,运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建模,选定两道桥小学旧址建设1000吨蓄水转供加压站;多元化筹资,整合农村供水维修养护资金822万元,引入社会资本210万元;标准化建设,采取新建钢筋混凝土蓄水池、配套变频加压设备,仅用40多天完成主体工程建设。

  2025年春节前夕,随着加压站正式投入运行,海拔高差达86米的供水末梢实现24小时稳定供水。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管网末端水压从0.02MPa提升至0.18MPa,日供水量增加1000吨。“现在洗衣做饭都方便,连太阳能热水器都能用了!”徐贵莲的朴实话语,成为民生工程最生动的注脚。

  天台山村位于红安县的最北端,与河南省新县接壤,该村地广人稀,人口居住分散,群众长时间喝简易过滤的山泉水和自家井水,村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。为了完全解决该村群众的饮水问题,红安县水利和湖泊局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盼,在倾心听取塆组群众意见后,选取不同的两条溪沟流域形成的天台水库水、山泉塘水两处水源作为饮用水源引至同一位置,采取自流引水方式,配备净化消毒设施等工艺,仅用60多天时间建成了一座日供水规模200吨,日供水人口可达2000人的小型集中供水工程。

  该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,群众用水条件得到明显提升。该村陈老伯说:“以前吃的水,下大雨有时浑黄,遇到干旱季节水量不够吃。现在解决了我们的吃水问题,发展民宿经济用水有保证,有两个水源水量好足,过滤净化消毒了,水质清亮甘甜,水压也大,再也用不着担心干旱缺水了。”

  红安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丁红波表示:“2018年以来,我们总体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。近年,我们聚焦农村供水一体化、区域供水规模化发展趋势,持续在‘建大、并中、减小’上下功夫,目前,全县已形成规模集中为主的农村供水格局,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‘四同’目标。”

  从完善县南片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骨干工程新建尾斗水厂,到补齐区域供水规模化关键工程杏花乡两道加压站,从智慧水表的跳动数字到百姓家中的汩汩清流,红安县用实干诠释着“民生为上、治水为要”的执政理念。在这方红色热土上,一曲新时代的“水润民生”交响乐正激昂奏响。

  北纬31度的阳光穿过大别山的薄雾,洒在连片怒放的野菊花田上。在红安,6.6万亩金黄花海正演绎着从“战地黄花”到“富民金花”的产业蝶变。2024年,红安野菊花产业交出了综合产值4.3亿元的答卷,以蒙花苷含量超国标5倍的品质优势,构建起贯通三产的全产业链条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“黄金篇章”。

  这正是2023年8月,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红安县农发集团重点打造项目。集团以现代农业为核心,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、生态修复、乡村旅游、品牌运营及农业技术服务五大产业。

  在二程镇关王寨村600多亩野菊花标准化种植基地里,挖掘机正进行精准起垄作业。“‘999华菊3号’新品种干花亩产可达110公斤,蒙花苷含量稳定在4.2%。”4月10日,基地技术负责人陈瑞光介绍。通过与华润三九共建种质资源库,红安成为湖北省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,年育苗能力达1.5亿株。从野生驯化到标准化种植,科学技术创新让这片红色土地焕发新生。

  红安农发集团实行“统一提供优质种苗,统一供应专用农资,统一技术指导,统一保底价回收,农户分户种植”“四统一分”模式,已覆盖6.3万亩基地,并通过关王寨村600亩示范基地的打造,带动3380户农户参与种植,户均增收近5000元。在火连畈加工产业园,价值800万元的加工设施即将投产,可将野菊花附加值提升3倍。

  产业融合的触角正在延伸。在七里坪镇,“野菊花+红色旅游”研学基地吸引着八方来客;在润康农业产业中心,野菊花面膜、精油等32款大健康产品即将面世。红安县农发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范献鹏算着“三产融合账”:“种植端亩均产值4000元,加工端增值60%,文旅端再翻番,真正的完成‘一朵花吃干榨净’。”

  “战地黄花分外香,红安野菊美名扬。”在2024年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上,“润康菊”系列新产品单日签约额突破800万元。依托“红安野菊”区域公用品牌,企业构建起母子品牌矩阵:“董正道”主打道地药材,“战地黄花”侧重文旅商品,“华润菊”专注药企供应。品牌价值评估显示,“红安野菊”品牌溢价已达37%。

  品牌建设背后是品质革命的持续深化。红安一方面形成内涵丰富、特色鲜明、布局合理的中药材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体系,成立中药材产业链;一方面与润康公司深度合作,与华润三九医药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,从种源、基地、种植到采购、加工、包装由华润派专家指导,培养的“乡土专家”正把标准化技术送进千家万户。

  通过“土地流转+务工+分红”模式,红安农发集团带动农户形成“租金+薪金+股金”多元收入。在关王寨基地,96名村民变身“产业工人”,人均月增收2800元。2024年,全县野菊花产业带动就业1.2万人,助农增收超200万元。

  这种共富模式正在裂变。通过“国企+民企+村集体”合作,红安建成23个联村共建基地,打造出“种植在户、加工在村、增值在企”的产业共同体。在华润三九的订单保障下,农户只需专注种植,企业包销、加工、品牌运营的全链条服务,让野菊花真正成为“零风险”产业。

  投资4000万元的产业园工程即将启动,届时将形成集研发、检测、文旅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。红安农发集团总经理刘德红展望:“我们要用5年时间,打造十亿级野菊花产业集群,让这朵‘黄金花’成为老区振兴的亮丽名片。”

  《农村新报》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根据湖北省委决定主办的一张面向“三农”服务的综合性报纸,也是我省唯一的一张涉农报纸,创刊于1951年7月1日。农村新报目前发行量为20万份,报纸遍布全省各乡镇、村、组及农户,综合指标居全国农业专业报第三位。在省委宣传部、省新闻出版局进行的传媒调查中,评为最受乡村读者欢迎的报纸,是湖北农村影响力最广泛的报纸,也是最了解湖北农村的报纸。